如今,95%的商户“农机主播”,80%的全国二手拖拉机线上卖家来自这里,年销农机2万台、销售额1.5亿元的成绩单里农机新闻,有一半订单来自云端。“过去跑遍大半个中国收农机,现在手机一响,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卖农机。”杨传龙的快手账号有19.1万粉丝,镜头里的他,见证着这个村庄从“走街串巷”到“全球接单”的。
“老铁们,晚上好!小音乐搞起来啊,该打卡的打卡了啊……”7月26傍晚,山东龙福二手农机销售公司总经理杨传龙又开始了直播。在动感的音乐声中,杨传龙一边展示农机一边进行推介,“这台‘华夏’是2021年10月份的,免前桥,九万八,相中了的话直接艾特啊……”?。
站在沂河畔倾听,徐蒲坦村的农机轰鸣声与直播间的吆喝声交织成歌。从30年前的零星买卖,到如今的云端交易;从田埂上的“游击战”,到产业园里的“正规军”;从村民的“单打独斗”,到产业链上的“共富图景”,胜利镇的二手农机产业,正书写着一份“产业兴、乡村美、农民富”的时代答卷。
转折发生在2017年。随着从业者激增,市场饱和让“卖不动”成了最题。“当时全村人都犯了愁,堆在村里的农机像座山,眼看就要砸到手里。”老商户颜廷贵回忆。关键时刻,村党支部牵头搞起“支部+协会+农户”模式,把电商课堂开在市场里。从“拍视频都手抖”到熟练直播砍价,颜廷贵的手机成了“新农具”,如今他的直播间粉丝超10万,订单从东北黑土地飞到东南亚雨林。
30多年前,徐蒲坦村的二手农机产业从村民肩扛手推的“游击战”起步。上世纪90年代,外出务工的村民带着二手农机返乡倒卖,凭着“不怕跑断腿”的韧劲,渐渐在村头自发形成市场。彼时,200多名村民奔波在全国田间地头,去农户家收购旧农机再卖出去,虽说收益不错,却也走不出“散、乱、小”的困境:交易在田埂间完成,账本记在烟盒上,农机及机器零件乱堆乱放等问题渐显。
盛夏的傍晚,微风拂过沂河岸畔,带来一丝清凉。享有“中国农机第一村”美誉的郯城县胜利镇徐蒲坦村二手农机市场仍是热火朝天景象,东方红拖拉机、久保田收割机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,商户们一边擦着额头的汗,一边对着手机直播农机性能和价格;物流区的货车正忙着装货,即将把一台台农机发往东北、,甚至远销俄罗斯、蒙古。这个扎根乡村30余年的二手农机市场,早已打破地域边界,编织起“买全国卖全球”的商业网络。
“过去是‘小打小闹’,往后有了标准厂房、检测设备,咱的二手农机就能贴上‘合格证’闯市场了农机产业“换挡提速”正当时!”看着施工图,胜利镇农机协会会长马恒玉难掩激动。更让村民振奋的是,村集体将以土地、服务入股,年增收超50万元,“产业旺了,腰包鼓了,集体富了,这才是真的乡村振兴!”。
吉峰集团的加入更添动能。这家最大的农机流通企业,带着“一体两翼”战略落地,不仅带来资金和技术,更将引入农机再制造、特农机具生产,让“徐蒲坦制造”从二手交易向全产业链延伸。“我们要让这里成为全国二手农机的‘晴雨表’,更要成为乡村振兴的‘动力源’。”胜利镇党委副、镇长说铡草机。
目前,胜利镇党委、正积极协助总投资10亿元的吉峰(鲁南)农机产品产业链项目办理各项手续。根据规划,这个占地270亩的产业园,将按照“两园一”的蓝图进行建设:一期120亩土地上,建设农机清洗临沂市郯城县胜利镇:二手、检测、展览、交易、物流五大功能区;未来,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将辐射鲁南苏北,农机制造将拉长产业链条。项目全部建成后,年销售收入将达30亿元,带动1000人就业,年缴税3000万元。
市场火了,新的考题来了。乱堆乱放、交易纠纷多、税收难监管——这些“成长的烦恼”,倒逼胜利镇寻找破局之道。2022年7月,郯城县委王立军到此专题调研后,县里作出了“规划建设二手农机产业园”的决策,为产业升级按下“快进键”。
如今的徐蒲坦村,产业链的齿轮正越转越顺:4家宾馆接待南来北往的客商,13家修理厂保障农机“健康”,6家物流企业将农机发往全球,“买全国卖全球”不再是口号。这背后,是“支部+协会+农户”模式的聚力:党支部搭台引项目,协会规范市场秩序,农户跟着产业闯市场。
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湘江农机http://www.xjnongji.cn/